持续更新,  集合

效应悖论理论定理定律原理法则现象症状佯谬

https://s75w5y7vut.feishu.cn/docs/doccn3BatnScBJe7wD7K3S5poFf

心理否认

非理性地拒绝解决已经察觉的问题,这在心理学上叫做”心理否认”。 这个名词原本用于个人心理学,现在也扩展到社会文化。

如果有件事情让你深感痛苦,你可能就会潜意识地压制或否认这种感觉,以免引起痛苦,尽管这实际上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37%法则

某公司招聘一名秘书,有100名候选人,依次面试。每面试完一个人,就必须立刻决定是否录取。也就是说,不能面试完所有人,再回过头决定录取哪一个,一旦放弃当前候选人,就只有从后面的面试者中选择。

“37%法则”的意思就是,寻找阶段进行到37%就要停止。 100个应聘者,先面试前37个,此后的面试只要遇到一个更优秀的,就立刻录取,不再继续面试了。换句话说,前37个面试者无论多么优秀,都不会录取,他们只是用来确定录取的标准。

成功概率最大的方法,叫做“1/e 法则”。e 是自然对数的底数,约等于2.718,那么 1/e 就约等于37%,所以它又称”37%法则”

达芬奇综合症

达芬奇综合症指的是,不停地想学新东西,做了很多新项目,但是实际完成的很少。

更糟糕的是,你完全没有达芬奇的才华,却得了达芬奇的这种病。

峰终定律

如果在一段体验的高峰和结尾,体验是愉悦的,那么对整个体验的感受就是愉悦的。

对体验的记忆由两个因素决定:高峰时与结束时的感觉,这就是峰终定律(Peak- End Rule)。这条定律基于我们潜意识总结体验的特点:我们对一项事物的体验之后,所能记住的就只是在峰与终时的体验,而在过程中好与不好体验的比重、好与不好体验的时间长短,对记忆差不多没有影响。高峰之后,终点出现得越迅速,这件事留给我们的印象越深刻。而这里的“峰”与“终”其实这就是所谓的关键时刻MOT。

奥卡姆剃刀

这个原理称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奥卡姆剃刀是由14世纪方济会修士奥卡姆的威廉提出的逻辑学法则,他在《箴言书注》说“切勿浪费多余功夫去做本可以较少功夫完成之事”。 换言之,如果关于同一个问题有许多种理论,每一种都能作出同样准确的预言,那么应该挑选其中使用假定最少的。

我以前也很相信这个理论,不管社会制度还是自己的生活,都应该足够的精简。但是现在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冗余,不一定是坏事。冗余可以让你用空出来的时间看到不同的机会。否则,生活就会过分的单调。

准备悖论

“准备悖论”指的是,如果提前采取有效措施,就可以减轻某种未来的灾难,那么人们就会倾向于认为,这种灾难没有那么严重,不会造成太大损害,从而阻碍对这种灾难进行提前准备。

飞轮效应

飞轮效应指为了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你必须使很大的力气,一圈一圈反复地推,每转一圈都很费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会白费,飞轮会转动得越来越快。

飞轮效应被用于入门的初期/企业发展的初期。其实我个人的理解,就是让公司员工转起来,就像飞轮一样。后续员工习惯了这样的压榨,就能源源不断的给公司产出了。(有点像训马、熬鹰?)

我想说的不是这个。我想说,这个效应很垃圾。因为我个人最怕的是什么呢?最怕在忙碌的工作中不在意自己的生活,漏掉了什么东西。就像你天天加班到11点,过段时间一看自己已经癌症晚期了。因为你太忙了,都不关心自己。

马尔萨斯理论/陷阱

马尔萨斯陷阱,又称为“马尔萨斯灾难”,以政治经济学家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命名,认为对大部分人类历史来说,收入停滞的原因是因为技术的进步与发现仅仅造成人口的增加而没有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准。只是在1800年左右开始的工业革命才使得一些国家的人均收入大幅增加,同时他们也跳出陷阱。

尽管目前我们已经跳出了这个陷阱,但是我认为这个理论仍然适用于漫长的中国古代农业社会。

蟑螂理论

当看到一只蟑螂时,要意识到这背后可能是一窝蟑螂,真实情况可能比表面所见严重得多。一家公司一旦爆发出一个问题,背后往往隐藏着更多的问题。

在管理上,有些东西是要追根究底的,不能光看表面,要看后面的源头是不是有更重大的问题。

说实话,中国也是一样。看似岁月静好其实早就千疮百孔了。体制内的蟑螂太多。

还有一个场景:当你觉得有一个创业的好想法的时候,其实这个想法已经被一万个人想过了,有一百个人已经实践过了,但是最后可能只有两三个人能成功。

互联网将各行各业都能整合在一起。那么,互联网都不能颠覆的领域,你凭什么觉得自己行呢?换言之,一定有额外的瓶颈在里面。

海恩法则

海恩法则(hain’s law),是德国飞机涡轮机的发明者帕布斯·海恩提出的一个在航空界关于飞行安全的法则。它指出: 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

当一件重大事故发生后,我们在处理事故本身的同时,还要及时对同类问题的“事故征兆”和“事故苗头”进行排查处理,以此防止类似问题的重复发生,及时消除再次发生重大事故的隐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责任分散效应/旁观者效应

它的大体含义是:当事情很多人共同承担时,人们会感到放松,认为我不做肯定会有人做,无形中把责任推给了别人。 反之,自己承担事情时,就会积极负责

其实这个蛮常见的。

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

这个生活中还是挺常见的。尤其是职场PUA或者老板的push。如果老板真的一天24小时push员工,员工就不想干了,爷不干了。

不要把人逼到极限。逼到极限就是撕破脸皮,破釜沉舟。极限前的一步就是最后一步。

有时候就是得欲擒故纵、网开一面,不能把人逼急了。否则对手就会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干死你。

荷花定律

第一天开放的只是一小部分,第二天,它们会以前一天的两倍速度开放。 到第29天时荷花仅仅开满了一半,直到最后一天才会开满另一半。 也就是说:最后一天的速度最快,等于前29天的总和。 

弃猫效应

被丢过一次的猫会更加温顺

常态偏差

常态偏差指的是人们倾向于相信事物将会以正常的方式运行,不太可能出现不正常的情况,从而低估了灾难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

长尾效应

长尾(The Long Tail),或译为长尾效应,是指那些原来不受到重视的销量小但种类多的产品或服务由于总量巨大,累积起来的总收益超过主流产品的现象。

社区蒸发冷却效应

硅谷一名社交网络设计师在他的博客中提出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新成员不断涌入一个开放社群时,社群中最有价值的成员会发现社群成员平均水平的降低让自己继续呆在这里已经没有意义了,于是他们就会选择离开。这批成员的离开进一步降低了社群的价值,于是恶性循环开始了:越来越多高价值的成员选择离开,直到有一天这个社群彻底的沦陷成了一个平庸的组织。

他用了一个专业的科技词汇来表述这一现象:蒸发冷却效应。

我觉得这个很像逆向淘汰、劣币驱逐良币。当一个制度开始有坏的势头的时候,总是头部的、优秀的人先走。就比如移民,比如电视广告,比如电脑城。当诚实靠谱的人走了以后,剩下是就是坑蒙拐骗的人了,导致市场进一步劣化。

达克效应

此效应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是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这个效应又称作达克效应。

管窥效应

找出和牛奶一样白色的东西。

找出白色的东西

普鲁斯特效应

闻到气味后会想起当时的事情。

Zipf 定律

即任何单词的词频,与该单词在词频表中的排名保持一个固定比例。

杰文斯悖论

技术的进步、效率的增加会带来需求的增加。

煤炭的使用效率越高,对煤炭的需求量就会越大,而不是正相反。

最后更新于 2023年2月28日 by qlily

0 0 votes
Article Rating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1 Comment
Newest
Oldest Most Voted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1
0
Would love your thoughts, please comment.x
()
x